close

每個家長都有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沒有所謂的對與錯,而我只是單單地想要分享我個人成長經歷。


我生長在一個祖父母是非常極端重男輕女的家族中,當我剛出生的時候奶奶只默默地說了一句:「唉唷~怎麼少一根。」

小時候的我總是渴望被看見、被聆聽、被關注、被陪伴、被認同與被稱讚,當我無法從父母身上得到這些我感受不到愛與溫暖,我會覺得自己很孤單、很無力也很沒有存在感。而這個社會與我的家族教會我的是用成績、外在表現來獲得被重視、被關注與被認可,而非我的存在本來就值得得到這些,是需要努力才能換取那短暫被肯定的愉悅感與存在感。當我用著傲人的成績來換得眾人的肯定與稱讚,我的心其實並沒有真的很高興,那種感覺就像是終於很努力地又過了一個關卡,因為我不懂為什麼不能單單只是因為我的存在就值得慶祝嗎?難道不能只因為我是我嗎?

這個社會與家族讓我看見的是:人生要追求成功,有成就等於你能賺多少錢,累積多少的財富。在這裡的我們習慣用一個人的外在條件來評斷一個人的優劣,而非一個人的本質。所謂的外在條件包括外表、穿著、背景條件、談吐、當下的成就與影響力。

從國中開始就被灌輸念高中比專科好,而高中選類組則依循自己能力與未來能在社會上有出路的職業,大學依著哪個科系所能走得路比較廣與哪一區塊的研究所能賺更多的錢。當我真的考上了研究所待在一個冰冷的實驗室裡,面對著一堆冰冷的玻璃瓶與儀器,我困惑了自己為什麼要來這裡,因為我真的一點也不喜歡碰觸這些了無生氣的東西,我對「人」比較感興趣。而這一路下來,從來沒有停下腳步問自己:「妳喜歡的是什麼?妳真正感興趣的是什麼?做什麼可以讓妳感到熱情、愉悅與興奮?」

曾經,我曾經為自己的喜好發表,但都是下一秒就被外界(老師、父母)給否定,好像我的選擇在他們眼中都是不被看好的興趣與職業,我記得他們說:「台灣並不需要心理人員」、「食品安檢這種工作交給別人去做就好,那個又不會賺多少錢。」然後我就沒有再繼續堅持自己與聆聽自己,就把自己這整個生命放逐在社會的潮流中,然後一直找不到『我是誰』。

當我考了人生中第一次的數學不及格,當下竟然有種「我的人生好像完蛋了」的感覺升起,一種就像我即將被父母與整個社會拋棄的感覺,好勝心強的我非常難以接受這樣的結果,我記得當時的心情充滿著恐懼、焦慮與不安。現在回想起來著實感到好笑,人生怎麼會因為一次的不及格就畫下句點呢?! 不過當時的我確實是如此覺得的,因為父親總說:「別老想著下一次,而是這一次就把它做好。」當不及格的事件在接連發生幾次,我習慣了,我開始學會跟自己說「只要我有盡力做到自己最好的就好了。」

就在我已經盡我所能了依然考不上一所國立大學,無法成為一個能令他們感到驕傲的女兒,一位可以做為榜樣的姐姐,當時的我覺得自己好失敗,因為父母時常會提起說某某某的小孩考上哪裡或是正在任職怎麼樣的工作。而跟父親關係鬧得很僵的那四年,我也開始自甘墮落了起來,翹課、沉迷於網路遊戲與糜爛的生活中,深陷於所有外在感官的享樂、日夜顛倒。

我的這些描述並非要把我的所作所為都歸咎父母或是社會,因為事實是「我自己把自己遺棄了」,沒有再去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不懂得如何愛自己、善待自己而把這個責任丟給別人。


這輩子我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都渴望得到他們的認同與支持,不論是我的婚姻、我喜愛的事物及婚後生活。過去的我不懂得如何溝通、如何與父母表達,當我們之間有衝突,而我看不見他們情緒背後的愛,我只會堅持自己的想法,並難過地覺得「為什麼你們都不懂我、為什麼你們都不支持我」,自己一個人哭、一個人生悶氣,鬧得彼此都非常地不愉快。直到我遇見安妮,接觸了瑜珈。

開始學習真實地自我表達,學習看見對方情緒底下背後所隱藏的脆弱,因而更懂得如何溫柔、慈悲地與對方溝通,也發現其實「認同與支持」,我並不需要向外追求,而是我自己就能給予自己。當我開始學習認同自己,我發現那股支持地力量更強大。

關於我的父母,在我跟他們做了幾次面對面溝通後,我們之間的關係改善很多。後來我看懂了,其實他們一直都用他們的方式在支持我、愛我,而且不管我表現如何也都不曾放棄我,而是給予我無限多地包容,但是過去的自己始終看不見、也感受不到,才一直不停地追求著。其實是我自己放棄了自己,是我不懂得無條件地接受與愛自己,是我不懂得對他們表達我的真實,而在心裡一直覺得為什麼他們都不懂我,而築起了一道牆,就因此感受不到他們的愛。


我花了十幾年的時間在向外索取那份期望從父母身上獲得的溫暖、陪伴、愛,我很幸運地在我28歲的時候碰上了我的啟蒙老師-李安妮,她帶領我一層一層地去撥開看見那個隱藏在裡面的真實,融化了那道冰冷的牆,鼓起勇氣去面對父母坦承自己的真實,讓我看見其實愛一直在身邊,只是我的心關閉了才看不見。

而我想說的是:真的不要以為小孩還小什麼都不知道,長時間送給長輩帶或是請保姆沒關係;更不要以你們的立場與認知給予你們認為孩子所需要的,開口問他們。


我現在30歲,我依然學習照顧一些我小時候父母不得已或不懂得所造成內心的傷口。

例如:剛出生沒多久就被交給外婆帶,只有週末才能看見爸媽,直到弟弟出生才被接回家,這段時間所造成的不安全感與恐懼。

或是,他們年輕時忙著工作而缺乏陪伴帶來的孤單、沒有被聆聽、無條件地被接受、被關注、被認同。

只是現在的我是有能力去照顧自己這些內在的需要,我不再為了要討好家人而掩蓋真實自我,因為我最需要的是討好自己,而這也讓我開始在關係中感到輕鬆、自在。


2015年即將結束,寫了這篇文章來致謝我敬愛的父母與我的生命。



Copyright © 2015 Syphia讓愛流動 All rights reserved

arrow
arrow

    Syph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